进入中国食品创新网 | 欢迎来到成果转化中心网! [登录] | [免费注册] | [首页] | 设为首页

数据统计

天津日报半版报道我校党委切实推进建设

发布时间:2015-11-5 | 发布作者: 未署名

12月28日,《天津日报》二版以《构筑坚强核心 坚持内涵发展 天津科技大学切实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为题,用半版4000余字的篇幅,从抓班子、构建坚强领导核心,谋规划、着眼百年科学布局,促和谐、创造师生幸福家园,强内涵、提升办学育人质量四个部分,图文并茂地全面报道了我校党委长期以来将党的工作与谋划学校改革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等紧密结合,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科技大学的建设步伐。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构筑坚强核心 坚持内涵发展(图)

天津科技大学切实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

长期以来,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贯彻落实国家及天津重大战略部署、谋划学校改革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等紧密结合,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动有特色高水平科技大学的建设步伐。

  抓班子 构建坚强领导核心

  学校党委坚持从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学校长远发展,按照学校发展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增强决策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为推进学校新发展新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理论武装,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学校党委以科学理论指导领导班子建设,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把办学治校能力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着力打造“学习型、团结型、创新型、廉洁型”领导班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每年在重要媒体发表党委理论中心组或党委书记署名理论文章。党委书记亲授“开学第一课”。坚持校领导深入基层联系点调研制度,进一步提升领导班子谋划发展、驾驭全局能力,为确保决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完善民主决策,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制定校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依法制定《天津科技大学章程》,成立学术委员会,多渠道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代会、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的重要作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建立午餐会制度,拓宽校领导与师生沟通渠道,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决策的有效举措。完善各级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党务公开,干部选拔、培养、任用、考核与监督的规范化水平逐步提升。深入推进全员聘用制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得到增强。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公开。

  改进工作作风,坚决贯彻群众路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围绕作风建设方面列出11个整改项目,围绕“四风”突出问题列出7个专项整治重点任务,逐一落实整改。制定《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规定》,落实“三联系”机制,健全密切联系师生的长效机制。坚持求真务实,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改进会风文风,提高工作效率。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勤俭办学,开展清理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以党风建设推进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党在学校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谋规划 着眼百年科学布局

  学校党委围绕轻工特色办学,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强化落实顶层设计,加快实施战略东移,不断推进有特色高水平科技大学的建设进程。

  推进顶层设计,蓝图指引科学发展。2010年,学校制定顶层设计,包括《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校园建设发展规划》和《强校计划》。学校党委站在百年发展的历史高度,总结半个世纪的办学经验,结合世情、国情、教情、校情,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同学校历史使命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战略性的回答。蕴含全校师生集体智慧结晶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描绘出科大未来十年乃至一百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带动学校发展战略升级,推动学校由外延发展向高质量内涵发展的科学转型。

  实施战略东移,全面融入服务滨海。在滨海新区办学十年来,学校党委审时度势,提出“特色战略求发展,滨海新区做尖兵”的战略构想,主动发挥自身优势,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学校科学制定战略东移路线图和时间表,2015年滨海校区二期建设全面开工,2017年底实现全部搬迁。截至目前,8个整建制学院学生和全部一年级本科学生、部分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1.7万人在滨海校区学习生活,已培养毕业生39079名,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在滨海新区就业创业;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滨海新区10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四年来服务滨海新区横向科研项目数达到1522项。学校正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桥头堡”,为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凝练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强校之路。学校坚持和拓展轻工特色,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推动学科交叉,形成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注重保持轻工传统学科优势,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以特色发展和提高质量为突破点,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建设符合科大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以食品工程、生物制药、材料化学、海洋工程为特色的学科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出“尚德尚学尚行 爱国爱校爱人”的科大精神,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积淀了沉稳厚重、严谨朴实的科大品格。

  促和谐 创造师生幸福家园

  学校党委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以民主聚民心,以和谐促发展,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凝聚力量。

  不断深化服务理念,件件实事掷地有声。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深入实施“为师生办实事”特色民生工程。新增或在建校舍建筑面积达到47.5万平方米,新增图书馆面积2.3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5亿元。数字化校园初步建成。图书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增爱思唯尔数据库和多个特色学科数据库,新增图书150万册。实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美丽校园建设成效显著,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较2003年,人员经费支出增加2亿元,教职工人均工资水平提高2.5倍。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切实优化软环境,校园生态和谐稳定。畅通民主渠道,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以每年召开的教代会为校务公开的主渠道,以合理化建议征集为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推动科学决策,凝聚师生共识。统战工作不断加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和信访、保密、防范抵御邪教等工作,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积极传递正能量,向上向善氛围浓郁。弘扬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朱颖精神,以重要节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形式多彩的活动凝聚爱国力量,培育家国情怀。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善满校园,和谐科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善大美成为校园流行色。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坚持开展“五比双创”评比创建活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青年管理干部基本功竞赛和“关爱专家、服务人才,促青年教工成长成才”活动。“五好党支部”“教工先锋岗”“机关文明岗”“师德楷模”“感动科大人物”成为师生创先争优的新标识。

  强内涵 提升办学育人质量

  学校党委将内涵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生命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围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服务奠基,开放提升”的总体思路,积极有序推进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不断提升办学育人质量。

  着力提高育人质量,立德树人硕果累累。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夺得金奖1项,银奖、铜奖13项,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8篇,天津市优秀硕士论文21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筑“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15个,注册志愿者达到在校生总数的75%,5055名学生加入中华骨髓库,13名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涌现出救人英雄王汝华,“自强之星”宋端树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德育工作经验和成效获中宣部、教育部肯定。国防教育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坚持开放和国际化办学思路,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校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积极开展深层交流。

  科学研究不断突破,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引智工程,引进和培养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高水平人才50余名,2支团队入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建成“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16个。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549 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4项。科研质量不断提高,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23项,在专业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与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天津7个区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滨海国际创新技术转移中心,初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服务全国、服务天津的联动机制。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校园文化蓬勃发展。以大学精神为底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依托“文化之韵”系列展览、“科大故事”系列丛书、“博学讲堂”系列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品牌,建设科大特色校园文化,构建科大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开展校训精神解读,创作完成《天津科技大学校歌》,以军训、校庆等重要活动为契机,唱响校歌,传承“三尚三爱”的校训精神。依托大学生楹联学会、延安精神研究会、博雅诗社等学生社团,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常春藤网站、教育部大学生在线食文化共建频道、科大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矩阵,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报道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4-12/28/content_7216418.htm


附件:

2013-2014@版权所有 天津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中心 | 西安科技大市场 备案号:津ICP备11001142号-10 技术支持:蜂鸟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