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食品创新网 | 欢迎来到成果转化中心网! [登录] | [免费注册] | [首页] | 设为首页

数据统计

培养人才勇争先 辛勤劳动创辉煌 ——访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反应工程团队

发布时间:2015-11-5 | 发布作者: 安明浩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支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的教学科研队伍,团队师生共计40余人,学 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主要从事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程、微生物学等本科教学任务。团队在负责人贾士儒教授的带领下,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 设,2008年“生物反应工程”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和2013年先后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2014 年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这就是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反应工程团队。

  星期一下午两点,开发区十三大街依旧如往常般冷清空旷,但是在天津科技大学十三号楼生物反应工程实验室内,师生们在贾士儒教授的带领下已经开始 了一如既往的忙碌。一块写着“生物反应工程实验室签到表”的白板,被立在了实验室外显眼的位置上。白板上每一位团队成员所处的状态,除了“上课”、“出 差”外,都显示在“实验室”一栏中,“宿舍”一栏则是空白。可以看到,虽然荣誉加身,但团队师生对本职工作丝毫没有怠慢。

  在团队办公室兼实验室内,“全国工人先锋号”的红色奖牌被醒目地摆放在桌前。这个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最高褒奖,已成为团队所获的众多顶级荣誉中最新的“小伙伴”。

  “酒香不怕巷子深”

  据团队谭之磊老师介绍,生物反应工程团队主要从事生物防腐剂、微藻和细菌纤维素三大领域的研究。以微藻研究为例,生物反应工程团队通过藻类细胞 的高密度培养方法,生产盐藻、发菜等食品配料。从事这样的研究看上去高深莫测,但从事盐藻发酵方向研究的吕和鑫博士用最简明通俗的语言解释便是:“我们用 发酵等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原本野生的藻类,这样不仅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可以想象,从事这样一份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工作,定是漫长、枯燥却又需要耐心的,但用贾士儒教授的话来讲,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时间的积累很重要。 贾老师说:“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能被企业所需要的项目,都是做了很长时间的。很多时候认真地把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有人找到你。”要想达到“酒香不怕巷子 深”的效果,就需要团队成员有着认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当被问及生物反应工程团队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时,贾士儒教授淡然地说了六个字:“认认真真做 事。”

  培养学生是第一要务

  虽因“全国工人先锋号”的缘故,走访生物反应工程团队。但在与贾士儒教授的交流中,他更愿意谈人才的培养。“任何一个老师,他的第一要务就是培 养人。”比起获奖感言,作为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的贾士儒教授在谈起教学时显然兴致更浓,“培养优秀人才始终是我们放在首位的工作。科学研究也 是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贾老师笑着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如果你带着学生(教学)一起把事情(科研)做成了,那就是一个最理 想的结果。”

  在谈到人才培养时,贾士儒教授谈道:“高校教师要做到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做事情要从学生的利益考虑。从事科研工作也是一样,科研是为了创新,不创新就不知道如何训练学生、帮助学生。”

  贾士儒老师的学生、研二的胡同学对这种“在科研中进行教学”的方式感触最深。“现在跟着贾老师和团队其他老师,我学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实验技能, 而且现在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实验,而非像本科时那样机械地去完成任务。”胡接着说道,“从贾老师那里得到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提升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 力。”很显然,贾士儒教授的教学理念,在这位学生身上体现出了“授之以渔”的效用。

  胡同学还介绍说,生物反应工程团队的学生主要在实验室负责发酵实验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像他这样每天早上8点一过就来到实验室,到晚上8、9点钟 才离开的同学有很多。有时候因为上发酵罐、取样、测参数等需要,他们还需要在实验室里通宵。虽然把时间全都献给了实验室,但是胡并不觉得辛苦,相反在这个 团队,他如鱼得水。

  困难算不了什么

  比起学生,教师们为这个团队的付出更多、牺牲更大。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与我校众多因两地办学而奔波的老师一样,生物反应工程团队的很多老师都住 在市内,要通勤上班。为了不耽误教学和科研,许多老师都是起很早赶第一班校车前往泰达校区,有的老师甚至住在那里,一周里回市区的天数屈指可数。

  团队发展的另一大困难是实验空间的不足。生物反应工程团队的老师及本、硕、博学生加起来40余人,但是实验室只有少数几间,连贾士儒教授的办公 室也摆上了实验仪器。做实验的高峰期甚至还要排队。实验室里基本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培养器皿,有时候转身都要小心翼翼。即便是这样,师生们仍旧井然有序地忙 碌着。

  对于客观条件上的困难,作为带头人,贾士儒教授觉得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他更担心的是团队成员内心受到的压力,以及因此产生的浮躁情绪。“现 在的青年教师受到方方面面的压力、困难和诱惑,难免有浮躁的情绪产生。”贾士儒教授说,“静下心来将一件事情做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务实是最重要的。”

  对于本团队的年轻老师,贾士儒教授希望他们的研究领域能够更专业化,现在本团队的三大领域研究都是他牵头带队,他表示希望团队内的每一个老师都 能术业有专攻,在各自的领域里所有突破。“把做三件事的精力用在做好一件事上,那么肯定会比我现在做得更出色。”对于团队中年轻教师的发展,贾士儒教授充 满了信心。

  “在贾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各项能力都提高得很快。在这样一个有追求、讲团结且富有朝气的团队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克服困难,潜心 钻研。”刚刚留校任教的吕和鑫博士的话正是贾士儒教授所期待的。采访时,吕老师正认真地为一篇英文文献做着标注。这篇文章大概翻译为“微藻作为健康食品的 可能性与挑战”。作为新生力量,年轻教师们正用实际行动为生物反应工程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前进道路上只有“进行时”

  “全国工人先锋号”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只是个“高大上”的荣誉,但对于这个教学团队的师生来说,收获的不仅是一个奖项,更是一种肯定,一种激 励。荣誉是继续前行的动力,贾士儒教授和他的团队还有更多的目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一,贾士儒教授希望将他们在三大领域的科研成果集结 成书,传播出去。贾老师说,现阶段自己可能是主编,但不久的将来团队其他年轻老师能够挑起大梁,甚至能够在著作不断再版的过程中有更新的观点和突破。这是 他最希望看到的。

  贾士儒教授口中的“突破”,是不断积累产生的飞跃,是量变带来的质变。当然,我们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良性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不仅发生在实验室的培育微生物器皿中,也必定会发生在生物反应工程团队这个集体当中。

  在访问的过程中,贾士儒教授也谈到了他的另外的一个理想,那就是把“海河杯”继续办好办大。“海河杯”生物科技创新竞赛已经举办了五届,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够通过活动,从传统的发酵食品中筛出有利用价值的微生物来服务科研。

  “海河杯”不仅在发掘微生物资源、搜集菌体方面有其专业功能,也有着传承文化的人文关怀。贾老师笑着说,不管最终收获如何,不管他退休与否,“海河杯”这件事,他会一直做下去。

  正可谓“卸甲不归田”,前进的道路上只有“进行时”。

  也许这就是贾士儒老师所带领的这个全国工人先锋号集体、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职业理想:勤奋劳动,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团队合影

  正因为此,生物反应工程团队才能够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高技术计划“863”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及企业横向项 目;才能够于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四十余项,其中国际专利两项;才能够出版《生物防腐剂》等多部专著;才能够先后获得中国 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二、三等奖、天津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项。生物反应工程团队取得的成绩正符合中 华全国总工会评选全国工人先锋号标准:创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

  在访问的尾声,我们注意到贾老师办公桌上放着的几片“纤维素敷料”样品包装。他说这是国内一些生产敷料的企业得知生物反应工程团队在微生物领域 的成就后慕名找来,他们希望能够与团队合作自主研发,替代国外进口产品。看,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就这样体现出来了。这正好也印证了贾士儒教授所说的那句 话:认认真真做事,自然就有人找到你。

  荣誉的获得,何尝不是一样。

附件:

2013-2014@版权所有 天津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中心 | 西安科技大市场 备案号:津ICP备11001142号-10 技术支持:蜂鸟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