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互联网餐饮的先行优势,将成为现在优秀餐饮品牌的标配,再无互联网餐饮之分。未来,谁再以品牌营销和玩法作为自己标榜互联网餐饮的优势,就显得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了。
近期,看到一些餐饮投资人仍将互联网餐饮作为核心的投资项目,也有不少跨界人士希望借互联网餐饮之名找到自己的创业方向。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在我看来,互联网餐饮的红利期已经过去,2016年,将是互联网餐饮创业的最后时机,但困难重重。2016年之后,可能世间再无互联网餐饮。
互联网餐饮的概念起源于2012年,那一年,以黄太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人跨界进入餐饮业,凭借品牌营销和顾客互动及玩法的一系列创新,成为一股快速崛起的餐饮新势力,形成以黄太吉、西少爷、伏牛堂等品牌为代表的"互联网餐饮模式"。尽管争议不断,但他们兴起对于行业的最大意义在于从不同途径和视角引领了一定的潮流,加速了中国餐饮的进化。
红利已过,2016将是互联网餐饮的终结之年
但到了2015年,除了黄太吉进化为整合供应链的外卖平台备受关注,人人湘探索出了智能餐厅系统而转型餐饮服务商之外,现阶段互联网餐饮鲜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即使是黄太吉和人人湘,也仅仅迈出了进化为"新式武器"的第一步。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多数互联网餐饮仍是在做品牌,做产品,即使它有互联网营销、社群运营、玩法创新等一系列先行优势加持。但一个餐饮品牌的成功还有很多必须要素:产品研发、出品品控、食材供应链、成本结构优化、选址以及团队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较大的短板,很多互联网餐饮品牌在"造势"成功之后,后面一系列的"造饭"问题都要慢慢补课,一样都不能少,否则就可能导致创业失败。因此,大多数互联网餐饮品牌的创业之路,与传统餐饮品牌并无本质区别,可谓殊途同归。
二是另一部分互联网餐饮则是做平台,或者如赫畅所说的"提供赛道"。这一类互联网餐饮创新将颇受餐饮投资人的青睐,因为他们在尝试通过互联网结合的方式,优化或升级餐饮行业的经营效率和顾客体验。但这类创新属于赛道式,平台式创新,相似领域的成功者可能只会有一家,至多不超过三家。
而目前已经有黄太吉、人人湘等互联网餐饮先行者在渠道端和服务端布局赛道,把自己的模式做成标准的产品提供给餐饮同行,这将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餐饮新入局者的门槛,可谓是前人吃肉,后人喝汤,甚至连汤都很难喝到。而后端食材供应链的创新之难度,绝非一个跨界人士带领一支优秀团队可以短期搞定的,它甚至需要海底捞这样深耕供应链体系的资深餐饮企业才能进行模式创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