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食林:谁为广州酒家写下“饮和食德”?
发布时间:2017-12-01
荔湾区举办"西关食林"镇店图片展,展出一百多幅图片
"以前的西关,哪家嫁女饼最出名?"古书记载的西关"肉林酒海,无寒暑,无昼夜",是怎样的场景?街坊们在中山七路或可找到这些答案。从19日开始,由荔湾区旅游推广中心策划的"西关食林"镇店图片展在富邦中心开幕,大小食肆的"镇店之宝"展示荔湾美食的过去与现在。
百张图片含珍品
"十步之内,必有食肆。"荔湾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关美食一直是荔湾乃至广州街坊最为自豪的城市名片。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西关各式茶楼酒馆林立,开启了西关美食名扬中外的篇章。
"种种美食后面,有什么样的故事?"这次图片展由荔湾区旅游局、荔湾区档案局主办,荔湾区旅游推广中心、富邦中心策划承办,分"食林墨韵"、"匾联拾趣"、"食林旧画"、"贵客盈门"、"肴馔珍录"和"食林拾忆"六大类,共一百多幅图片。据介绍,图片是由工作人员逐家店铺搜集到原作,再用相机拍摄下来的,部分已在区档案局存档。图片中以名人名家书画较多,也有国家元首的手迹等罕有珍品。
其中一幅图片名为《六十年代的早点小卖部》,图中有"学食堂赶食堂......"的大字,这是公私合营后实行饮食社会化,各区大办食堂的写照。当时的西区公共食堂是全区最好的食肆,点心大师罗坤就出自其中。据介绍,这张难得的照片展示了一个年代:西关的每家店铺都希望能够赶上甚至超越西区食堂,后来泮溪酒家的大厨都是出自西区食堂。
一些珍贵原作已不复存在,主办方特意以文字方式展示,希望通过市民搜集到更多线索。比如广州酒家和泮溪酒家有抗日名将蔡廷锴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卢有光各自题写的"饮和食德"四个大字,原创第一稿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题写的呢?主办方希望知情街坊能提供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