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食品安全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似乎为有机食品、有机蔬菜带来了无穷的商机,但是有机食品投资者们的困惑又是什么呢?
在食品安全日益被聚焦的背景下,号称生产过程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的"有机食品"成为了很多消费者心中"安全食品"的代名词。但有机蔬菜市场鱼龙混杂,真真假假,令有机蔬菜种植企业陷入两难之地。
真假有机蔬菜
有机蔬菜价格相对较高,但从外观来看,难以分辨真假。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直接影响有机蔬菜行业的发展。"我们最大的期望就是政府严打假有机,媒体进行监督,还真有机一个清白。"广州有机美贸易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龚路宜表示,那些假有机蔬菜对有机种植企业的冲击实在是很大。
去年下半年自称广州最大的"有机蔬菜"配送商——青怡有机农场和另一家名为"一衣口田"的公司因出售假冒有机产品被媒体爆光,两企业的蔬菜在广州多个大型超市被下架。因此令消费者对"有机蔬菜"是否物有所值产生怀疑。
而那些真正在从事有机种植的企业则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查假打假,还真正的有机蔬菜一个光明的前途。有业内人士表示,假有机泛滥是工商等行政部门执行不力所致。"其实打假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在有机认证环节把控严格,看它的规模和产出量,工商部门在蔬菜市场稍微统计这个企业的销售量就可辨析是否存有造假。"该人士称,有些企业种植面积很小,但各个有机蔬菜销售量却大得离谱。
"作为经济发达消费力较强的珠三角,有机的市场本应很大,为何销售量如此少,主要原因在于有机蔬菜的市场过于混乱。"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整个有机蔬菜种植市场存在三方面的不足。
首先在认证环节,有关部门的监管明显不到位。青怡有机农庄可以在土地转换三年期的第一年就开始销售有机蔬菜,网络上存在的多家未经国家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公司,这些现象均显示了有关部门在认证环节力度不足这一事实。其次在生产环节上,企业虽拿了认证,却在利润的驱动下未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有机种植的程序生产蔬菜。最后在流通环节,很多企业拿着普通蔬菜加以精美的包装后就当作有机蔬菜高价销售。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有机蔬菜的信誉,让消费者蔬菜对于是否有机心怀疑虑。
然而,监管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有些"投诉无门"。据了解,有机蔬菜有国际标准,在我国则由民间机构或国际认证机构的分支机构来认证,而中国也只是在2005年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对有机蔬菜的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进行监管。
由于有机蔬菜和普通蔬菜就外表上看来并无差异,消费者根本无法通过肉眼来做识别。有些消费者误以为有机蔬菜外表上会略微小巧一些,对此陈日远很无奈,他举例说,企业将一些不健康的体积略小黄瓜挑拣出来经过精美包装后便贴上有机黄瓜的标签,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消费者若想将蔬菜送去检验所检验,将近两千元的检测费又显得很不现实。
"就目前监管情况看,种植有机蔬菜只能通过企业自律了。"陈日远表示,纵使明白完全依靠企业自律很难维持市场秩序,但就目前的政府监管情况看来,也只能姑且对于企业自律抱着一丝期望,"有效的企业自律加上品牌口碑维护,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大的盈利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