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休假去了大别山,那是一个驴友早在三个月前就约好的:春暖花开,挺进大别山。
对大别山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眷恋,一是源自于本人祖籍安徽,对家乡山水总会特别在意;二是大别山交通还不是很发达,很便捷,上海很少有旅行社组团。
朋友是六安人,在大别山有人脉,最主要的是能派车。这是很诱惑人的,让人无法拒绝。
那天我们清晨从六安动身,虽然只有140多公里的路程,但有90多公里是盘山公路,其中有一段路面特别不好,车速快时人会从座位上跳起来。但蹭人家的车嘴短,一路颠簸,毫无怨言。
大约三小时后到了天门寨山脚下。
天门寨,曾经号称天下第一寨,其风光秀丽且不论,还有它的战略地位。它地处皖鄂交界之处,十万大山,地形险要,两省交界之处,过去也曾是三不管的地方。朋友介绍,解放前这里历来是绿林啸聚的地方,当地政府对治安一筹莫展,1932年蒋介石进山剿土匪,行前发出承诺,如有先占领天门寨者必以此人姓名命名。后来卫立煌带了十万兵马率先占领了天门寨,天门寨就改名为立煌县了,直到解放后再重新改了过来。
当地山民性情豪爽,习俗彪悍。食俗也自然打上了彪悍的烙印。
在天门寨最出名的两道菜叫十大碗和吊锅菜。十大碗是指当地十道经典大菜,婚庆嫁娶必备的,否则是要给族人戳脊梁的。
对于我们旅游者来说,吃十大碗是不合适的,何况同行一共才六个人。但吊锅菜则是必须的了。
吊锅菜说是一道菜,其实是一组菜,就像本帮的全家福大砂锅,五六道食材甚至十道食材一锅烩。
吊锅菜的食材可以随意选择搭配。看到院子里山坡旁都是散养的草鸡,那草鸡便是不可缺少的,再加上豆腐衣、土豆、青椒、卷心菜等。
吊锅其实就是一个大铁锅,里边放着一些已经炖熟的菜,然后挂在一个木制的吊钩上进行烘烤。餐桌都是特制的,圆桌中间挖一个大洞,里边隔着一个放着木炭的炉子。
等吊锅端来是需要时间的,之前我们点了一些当地的土菜,如大别山的老鳖、花生豆、地衣炒蛋、老豆腐等。
安徽花生小而饱满,且香而脆,是吾等上海老男人最喜欢吃的冷菜。地衣炒蛋很香,很鲜。
大别山的老鳖是最有风味了,裙边特别宽,胶原蛋白丰厚。按理说,像本人这类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高的"三高"分子是不合适吃那家伙的,但是看到它那三指宽的裙边,就憋不住了,乘着有人畏惧的时刻,老夫也不客气了,一口气吃了好几块,感觉就是肥而不腻。
安徽是出豆腐的地方,传说那寿县的八公山下曾摆过声势浩大的豆腐宴,豆腐品种可以达到百道以上。天门寨也是个出豆腐的地方,对于豆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水质,天门寨的山泉一年不断,没有污染,豆腐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约莫过了半个小时,吊锅菜总算千呼万唤始出来。吊锅面上铺着鸡块、底下铺着豆腐衣和大白菜,中间有许多青椒。吊锅是微辣的,香气袭人,但这种香气不像川菜中的花椒,有点冲,是一种咀嚼后才能品味的香。这就是大别山人的高明之处。毕竟来说,旅游景点的食客来自五湖四海,口味各异,不能简单地一个辣字伺候。
吊锅菜的特点是,五味杂陈,复合味浓。鸡块有点老,没有想象中草鸡那么嫩,这也难怪,在景点附近练摊的,哪有心思自给自足,更无法应对汹涌澎拜的食客。但锅底的豆腐衣、大白菜,甚至青椒片都很入味,是沾了鸡块的香味了。
吃吊锅菜的情趣在于环境,置身于大别山山脚下,群山环抱,满眼青翠扑面而来,和同伴们吆五喝六地炸啤雷子——将满满的一杯啤酒一饮而尽。那种场景,是何等的豪爽,此刻也有了几分侠者之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