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食文化 需要开展对资源科学全面评价
发布时间:2017-12-0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刘奇葆在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讲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就是要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推动建立植根民族沃土、体现时代精神的学术家园。 许多发达国家十分珍视自己的传统食文化,保护和弘扬自己的传统食文化,甚至把它上升为维护民族权益、保护本国工农业的战略高度。豆豉、豆腐、腐乳、泡菜、阿胶、粉丝、黄酒、茶、拉面、凉茶等均是由中国人创造发明、在国人的饮食发展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且富有中国传统食文化特征,但当前许多消费者对其文化内涵不了解、健康价值不清楚,认识上存在众多误区,产品本身缺乏统一的标准,特别是针对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食文化资源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匮乏,导致当前我国传统食文化资源市场引领性差、在国人心中定位不强、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差等不足,面临极大的市场挑战。 日韩等国在其传统食文化资源的发展中,积累有许多经验与成果值得认真研究与学习。 日本学者对日本的传统食品研究深入而广泛,尤其是对纳豆及其制品的研究,纳豆发酵产物有着很强的抗血栓功能,使其成为受欢迎的功能食品,工业化开发得以发展(须见洋行、马场健史等,1996),该研究不仅使纳豆成为世界关注的学术领域,而且生产日本纳豆所要求的大豆也使得其国产的小粒大豆抵御了美国大粒大豆的竞争。 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后,大量的外国游客有机会品尝到韩国泡菜,之后成为在韩国举办的其它国际赛事的官方菜肴,韩国的庆州大学专门设立了泡菜食品科学专业。2001年7月5日,24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审议通过韩国泡菜国际标准,这是韩国乃至东亚的第一次,韩国泡菜全球化工作小组组长、韩国食品研究所Wan Soo pakr 博士在“中韩现代泡菜产业发展科技论坛” (2010年)上谈到,韩国建立了世界泡菜协会,在泡菜调研、人才培养、宣传、书籍出版、文化促销、文化信息开发、评价体系认证、流通销售、世界化项目打造、文化节、影视作品中渗透泡菜情节、体育赛事频繁主打泡菜广告、传统泡菜文化出口等策略,使得泡菜文化影响力趋于世界化。 李辉尚、陈明海等(2008)分析了日本纳豆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成功经验后认为,日本纳豆食品工业的发展对我国豆豉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蒋立文、周双都(2003)对我国浏阳地区的曲霉型豆豉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提出发展建议。赵卫宏(2008)以韩国泡菜文化的成功营销为例,阐述了赣菜的品牌塑造和品牌营销战略。四川省泡菜协会的陈功(2010)引用史书记载和根据我国泡菜的工艺技术特点,论述了中国四川泡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四川泡菜的历史地位和存在的问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里特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创新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也是全世界各民族敬仰的文化,应该认真分析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现状,系统调查、抢救、研究和开发我国各地的传统食品资源,让它们为人类再造辉煌;浙江工商大学励建荣教授提到,研究一个国家传统食品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与走向,对国民健康、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最知道自己的口味、习惯、感觉,都是文化的积淀和延续。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相关内容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食文化资源属于文化产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深入骨髓的感受是最有竞争力的,发掘整理中国传统食品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食品资源品牌需要不断充值,重视品牌价值建设和提升,而品牌价值建设需要在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内涵方面下功夫。中国传统食品资源是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有着百年悠久的辉煌历程,塑造了久负盛名、经久不衰的光辉形象,中国传统食品资源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耐心品味与借鉴。 科学、全面的食文化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激励政策的制定实施,对于产业的营销宣传、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可明显提高中国传统食品资源原产地的知名度(城市名片作用)、产品形象及旅游文化的交流。 近年来国人的饮食生活出现了与传统饮食生活相疏离的倾向,当前国内消费者对中国传统食品资源存在众多消费误区,如与日本纳豆近似的中国豆豉、与韩国泡菜近似的中国泡菜长期作为传统的调味品,食用范围窄,产品没有系统开发,自身营养和活性成分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限制了被消费者认同范围的扩大和市场的发展,类似原因导致阿胶、粉丝、凉茶等许多中国独特的传统健康食品资源被忽略。 科学、全面的食文化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指导中国传统食品资源产业走向国际,抢占国际市场,特别是随着孔子学院的对外交流,扩大中国传统食品资源及其文化在国外消费者中的认知与认同,借孔子学院对外交流东风,扩大输出产品与文化。 科学、全面的食文化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激励政策的制定实施,可以引导消费者科学对待、充分认识中国传统食品资源的科学性、文化性;可以指导中国传统食品资源产业的发展,改变当前该产业保护体系不成熟、产业链条不完整、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市场占有份额严重不足、引领性差等缺陷,提高该产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进而建立起消费者对其认知度和美誉度,从根本上确立起科学、全面的食文化资源评价体系与营销宣传方向,对于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通过挖掘中国传统食品资源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如传说、名人轶事、传统工艺归纳整理,进行营销宣传策划的设计规划,通过编著《中国传统健康食品资源文化解读与科学评价系列丛书》精装本,便于将来当地政府、企业作为礼品赠送,相关地区、企业可以参与编写、提供素材、提供书扉页广告等。 针对我国传统食文化资源,建议政府与社会层面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加大优秀食文化资源的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精品力作提供条件,在奖项评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其重点关注;建议我国传统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对接,在建立起完整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与旅游产业的对接,如文化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建设、旅游礼品与线路的开发;在影视、动漫、出版、新闻等文化领域上拓展空间,大力发展食文化旅游产业;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积极开发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等方面加快我国特色食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对中国传统食品资源进行文化解读,传统技艺进行归纳整理、科学解读,采用图表、照片等资料,翔实介绍中国传统健康食品资源传统技艺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展示与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以及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表现出传统技艺、文化底蕴于产品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教育和审美价值中,启发我们对于今天仍然存在而不可分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多种手段加以积极的宣传和生产性传承保护,为其保护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张炳文 济南大学教授)分享到:

2013-2014@版权所有 天津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中心 | 西安科技大市场 备案号:津ICP备11001142号-10 技术支持:蜂鸟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