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农牧业局七举措全力抓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发布时间:2017-12-01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和省、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快阆中市扶贫攻坚步伐,确保2018年减贫摘帽,实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今年以来,农牧业局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聚焦“六个精准”,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抓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其主要做法有:

  科学编制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以全市397个贫困村(其中:省定贫困村118个)为实施范围,重点是精准扶贫118个省定贫困村的2.138万贫困户、6.1807万贫困人口。农牧业局在全面了解各乡(镇)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上,结合贫困村实际,重点培育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肉牛、水产、农产品初加工、休闲农业等产业,切实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阆中市2015~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已于9月7日出台并上报省农业厅。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耕地产出水平。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推进贫困村山、水、田、林、路、沼综合治理。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培肥地力等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6.14万亩。计划改造开发中低产田土5万亩,调整土形31940亩,改良质地、培肥地力34872亩,新建蓄水池1120口,排灌渠81.5公里,田间生产便道227.4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600口,集中供气小型沼气池10处,大中型沼气池2处。

  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在升钟水库、石滩水库灌区建立优质粮油基地,在思依片区建立特色豆类、小杂粮生产基地;在国道“212”线、“一江四河”冲积坝、中心场镇附近乡镇建立城郊及场镇商品蔬菜基地;在老观、千佛、二龙等传统产区建立生姜、中药材生产基地;在洪山、河溪、江南、柏垭等片区建立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在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区建立肉牛、山羊、家禽养殖基地。淘汰一批弱势产业、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发展一批潜力产业。今年农牧业局在贫困村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万亩,年出栏肉牛、肉羊、生猪及特色小家禽25万头(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00亩。到2020年,在全市贫困村建立25.66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2015年,农牧业局全面启动了西山岳林垭片区产业扶贫工作,制定了村扶贫规划,引进岳池益农农业科技公司、安岳县欣龙源柠檬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蔬菜800亩,其中设施蔬菜60亩、露地净作蔬菜240亩、套作蔬菜500亩;发展柠檬1700亩。目前,已完成了庭院产业规划和土地流转,栽植柠檬210余亩,栽植西兰花110亩,甘蓝40亩,启动1.3万平方米蔬菜大棚建设,并制定了农民技能培训方案。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围绕贫困村(户)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2015年共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1200个。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贫困村共培育3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63个家庭农场、1909个种养大户、4757个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不断建立完善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切实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加大对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毕业新生劳动力等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按照南充市农牧业局关于“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扶贫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的安排,2015年选派了142名农业科技人员,对贫困村实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和帮扶活动,实现全市所有贫困村的全覆盖。同时推荐4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另组织80余名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确保贫困村户“减贫摘帽”。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及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的分期分批对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掌握1-2门增收技术。2015年,贫困村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3%,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81%。

  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激活农业发展要素,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进度,今年已完成二龙、老观等19个乡镇土地确权颁证的摸底调查工作,计划在2016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建设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农村产权价格评估制度和服务机构,稳妥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规范有序流转农村土地,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贫困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比重达80%以上。

  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

  计划培育5个知名的“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依托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设2个阆中农产品特色馆,支持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开设30家农产品网店,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商业网点 “线上线下”全覆盖,扩大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技宝手机短信平台、网站等多种途径,提供及时精准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完善和健全49个乡镇、10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点,有效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分享到:

2013-2014@版权所有 天津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中心 | 西安科技大市场 备案号:津ICP备11001142号-10 技术支持:蜂鸟智能